2023年台灣茶事件
新時代的茶文化傳承,看見不一樣的亮點。
首創台灣南部有一位普洱茶大藏家,已經準備在台南中西區開創一間藏茶博物文化館。 為了積極宣傳, 大力倡導喝茶為國飲,傳承茶精神, 弘揚茶文化。茶是全球公認的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一種天然、營養、保健飲料。加之普洱茶產於雲南源遠流長,茶文化絢麗燦爛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積極宣傳喝茶的好處和台灣的茶文化,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茶文化;通過古文物藝術、各地茶文化館、藝術文化專題的演出、茶文化的普及等文物藝術宣傳各地加強文化現象的推廣;還可舉辦茶文化知識專場講座等。發展相關產業,台灣國際茶王「陳先生」始終以傳承為己任,以創新思維不斷激活茶業市場。 收集台灣及雲南知名的普洱茶及周邊相關產品「中國宜興茶壶」,通過用心者全方位的整合帶動營銷計劃,讓我們能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茶人參與,從而展現出本館精神。
佛講:父母即是佛,侍奉父母便是侍奉佛。學茶亦如是,用心泡好一杯茶,給你的親朋好友,這才是學茶的最高境界。
目前發現在台灣有另一位普洱茶收藏家的藏品如下:
「1950年」紅印:100片「1960年」紅印:300片
「1970年」紅印:300片
「1980年」紅印:300片
「1950年」紅鉄:80片
「1960年」紅鐵300片
「1970年」紅鐵380片
「1960年」大黃印:500片
「1950年」大字綠印 :100片「1960年」大字綠印 :100片
「1950年」藍印:100片
「1975年」7532 :100片
「1985年」8582青餅:100 片
「1990年」7542青餅750片
「號級茶」:1500片
其他中等種類:9999片「近代時期紫砂壺藝術的成就」
自清末至20世紀上半葉,紫砂壺上開始印有陶器店號的標記,紫砂壺的生產更為商業化,而壺上的刻銘也更專業化了。當時流行複古的風尚,秦漢瓦當、漢泉及西周彝器銘文的拓本,經常用於紫砂壺上的飾紋中。 20世紀初,紫砂壺、器多次參展、參賽,並獲得多個國際博覽會金獎,從而刺激了該行業的工藝發 展。這時期的製壺名家以程壽珍、馮桂林為代表。
辛亥革命以後,宜興芳橋開明人士周文伯為振興紫砂業,親自到蜀山訪賢,復興陶業。得知宜興川埠上袁村的前清秀才邵詠棠善於紫砂行業,即聘為利用公司經理,管理紫砂壺的製造,並在上海、天津等地開行設店,擴大經營業務。 1915年該公司的產品榮獲巴拿馬國際賽會頭等獎,獲獎作者為程壽珍。繼後利用公司改名利永公司。 1926年,紫砂壺、杯、碟在美國費城世界藝術博覽會、1930年比利時國際博覽會參展、參賽,並先後獲金獎、銀獎。當時利永公司還在蜀山創辦了陶工傳習所,招收20名紫砂藝徒,由邵雲儒傳授紫砂壺陶刻技藝,並逐漸形成了一支陶刻專業藝人隊伍,由著名藝人程壽珍、範大生擔任製坯技師。後來的著名紫砂藝人馮桂林,就是這批藝徒中的佼佼者。
程壽珍
程壽珍((1857年一1939年),自號“冰心道人”,是近代勤勞多產的名藝人之一,師承其繼父邵友庭。他所製掇球壺最負盛名,曾多次獲國際獎。掇球壺猶如大、中、小三個圓球疊壘,穩健豐潤,端正完美,口蓋緊密,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國際賽會獲頭等獎後,有“價隨聲高”之譽。程壽珍壺的早期作品,壺底一般為“冰心道人”四字篆印。
1937年一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佔領宜興窯場,給紫砂業帶來一場深重的災難,藝人流散,行業衰落,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為一度被譽為“紫砂英才”的馮桂林。
馮桂林
馮桂林((1907年一1945年),自號卷翁,宜興宜城鎮人,是江蘇省立陶器工廠蜀山“陶工傳習所”首批藝徒中的高材生,滿師後成為紫砂工藝一代名家。馮桂林待人誠懇,勤奮好學,又講信用,當他一滿師畢業,就受到同行的好評,各窯戶都聘他製坯。他在宜興吳德盛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製坯,聲望尤高。 馮桂林在繼承紫砂傳統工藝基礎上,走出了傳統,他計創作了許多新壺,如:竹根壺、上松段壺.、上圓竹段壺、二友壺等等。傳世的名作還有福壽蟠桃壺、龍頭玉環壺、佛手壺,凡壺把梢上刻有“卷翁”印記的,都是他的得意之作。馮桂林不愧為紫砂名手,一代英才,在杭州汪莊兩年,創作了許多新品,之後回到家鄉宜興,又受吳德盛之聘,制壺均用“金鼎商標”作印記。馮桂林在當時紫砂同業公會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他性格溫雅,為同行做事,從不表功,人品高尚,不僅精於壺藝,還能塑造觀音、佛像、紫砂香爐及三腳蛤蟆等雕塑作品。壺藝精湛,名傳遐邇,但生不逢時,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他不幸病故前墅,年僅39歲。
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之間,紫砂壺藝為了應付廠大市場需求,精心製作富有藝術價值的作品相應地減少了,但大量生產之中仍間有名家名壺出現,像程壽珍、馮桂林、俞國良、範大生等都是 近代名家。此外,還有陳光明、範鼎甫、陳少亭、汪寶根、汪寶 等藝人,也為紫砂工藝作出貢獻,並有傳器存世。
20世紀初期主宰宜興紫砂壺生產的並非文人雅士,而是上海的一群工商業者,在上海,天津,無錫和杭州等城市都有很多專營宜興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陳鼎和、吳德盛、鐵畫軒、利用公司和葛德和。所有的店鋪都在宜興訂貨而且每間店鋪都有自己的藝人從事紋飾紫砂壺的工作。有部分店東本身還是擅長書畫的,能親自奏刀、刻上書畫銘文。這這時期的紫砂壺最少印有兩個印記,即陶工名字和店號,壺身裝飾也有兩個名字,其一是店東,另一個是雕刻紋飾者。裝飾手法上承19 世紀初期風格,摹刻名畫和不同書體兩者並兼。碑版和鍾鼎文摹刻盛行,而秦漢時古錢和瓦當的圖案亦不少。
在20世紀20一30年代,一些上海商人為滿足宜興紫砂壺收藏家的需求,想出了一個高明的辦法。他們邀請宜興名手到上海製造鷹品。製造這些“傑作”的時間並無限制,三月或五月不等,務求精益求精。因此,陶工們可以創作一些精品,其質量遠勝於他們供應宜興和上海各陶器公司的素坯。這些陶工、藝人包括蔣燕亭、王寅春、裴石民、顧景舟、蔣蓉。據悉二蔣和裴氏三人都曾仿清初以製像生器的大家陳鳴遠的作品。
關於我們
我們的使命
正在招聘!
資源
教學
品牌資產
聯係我們
321-555-5555
info@
Strikingly 提供技術支援。